聚焦预防先天疾病致残 AI赋能超声加快“产筛”下沉基层

最新信息

聚焦预防先天疾病致残 AI赋能超声加快“产筛”下沉基层
2023-08-25 13:21:00
为提高全社会残疾风险综合防控能力,有效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从2017年起,每年的8月25日被设立为“全国残疾预防日”。
  全国第七个残疾预防日前夕,中国残联、中央网信办等17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第七次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据了解,此次宣传教育活动以“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为主题。旨在提高全民对于防控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的意识。中国残联理事、康复部主任胡向阳表示,“2022年,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的各项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出生胎儿缺陷的定义,这类疾病是导致先天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普及胎儿超声筛查及早发现胎儿出生缺陷,对预防先天性残疾尤为重要。而近年来,随着AI 技术引入传统产前超声筛查,基层产筛水平大幅提升。”广州爱孕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陈东源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而在新生儿出生后,接受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筛查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筛查,均为尽早发现出生缺陷,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重要脏器发生不可逆损害或残疾等。
  产筛给数千万新生儿带来福音
  一声啼哭,宣告新生命的降生。当新生儿离开母体时,意味着宫内发育结束。而那些有出生缺陷的孩子,这份遗憾将伴随他们终生。
  事实上,出生缺陷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亦是导致早期流产、先天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WHO流调数据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之一。据2020年统计,全球每33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胎儿畸形,每年320万婴儿出生有残疾。在我国,每年有80万—120万名的缺陷儿出生,占全部出生人数的4%—6%。
  在民间,出生缺陷被俗称为“先天畸形”。临床医学认为,其包括两个概念:畸形和功能异常。即婴儿出生之前,在母体里发生的发育异常及存在于身体某些部位的畸形。
  一位不具名的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临床上有些出生缺陷在婴儿出生时肉眼可见,称为‘畸形’,如唇腭裂(兔唇)、手脚缺失、多指等。但有些出生缺陷的异常肉眼看不到,比如说单纯的智力低下、苯丙酮尿症(如不及时治疗,将发展成智力残疾)、进行性肌营养不良(5—6岁才开始发病,主要为下肢无力,20岁左右死亡) 等,则随着儿童生长发育才逐渐显露出来。”
  谈到出生缺陷的病因及预防时,上述受访医生表示“社会医学研究认为,出生缺陷有着非常广泛的致病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状况等。通常不能从病因学控制,早筛查、早发现是目前常用的防治方案。”因此,2012年下半年,前卫生部发布《出生缺陷防治报告》(下称《报告》),具体由前卫生部妇幼监测中心根据全国的数据编撰而成。
  《报告》指出,预防出生缺陷要进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在孕前的综合干预,通过遗传咨询、健康教育、预防感染等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减少缺陷患儿的出生,主要能筛出先天结构异常和一些染色体异常的疾病。很多功能或代谢异常,如听力障碍和遗传代谢病,则有赖于三级预防,即新生儿出生后的早期筛查。
  在此背景下,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后,国务院残工委召开全国残疾预防工作推进会,成立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组成的残疾预防工作协调小组。在残疾预防知识普及方面,编写、发布《残疾预防核心知识(2022版)》,建设残疾预防科普知识资源库。
  随后在各方努力下,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完善,防控措施的优化和生物医药科技水平的进步,群防群控基础不断夯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阴赪宏教授团队的《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研究》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到2.5%—3.0%。
  降低残疾率,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自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旨在“推进残疾预防,建设健康中国”。2018年,提出“残疾预防,从我做起”;2019年,提出“残疾预防,从生命源头做起”;2020年,提出“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2021年,提出“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2022年,提出“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建设健康中国”。
  时至今日,残疾预防知识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疾病致残、伤害致残以及促进残疾康复服务取得积极成效。而这7年间,中国在残疾预防上做对了哪些事?又形成了哪些可复制的经验?
  对此,胡向阳介绍称,“全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3.5%,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98.1%、97.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3.0%,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超60%,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超3000,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超80%,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同比下降24%。40.7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800余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5%以上。”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业内为预防出生缺陷工作付出的医护人员看来,“预防出生缺陷,预防先天残疾纳入国家规划管理层面,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医学发展,筛查的普及度需求扩大。比如,胎心超声专项筛查对技术和经验要求都非常高,在很多基层医院可能较难实现。AI 技术逐步引入传统产前超声筛查,为预防残疾带来巨大变革。
  就我国医疗分布情况而言,优质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人员,较先进的医院管理模式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关键门户,同样是出生缺陷筛查普及的关键一环。
  不同于人类医生水平各异,AI通过大样本量学习,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AI赋能影像进一步提高产检的准确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医生的基础工作负担,使他们更集中于诊断和治疗建议;此外,AI 不断学习迭代大量的医疗数据,以确保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陈东源坦言。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聚焦预防先天疾病致残 AI赋能超声加快“产筛”下沉基层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