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企业便利化再提速

最新信息

京津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企业便利化再提速
2023-10-24 19:59:00
10月24日,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五组一办”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局、市商务局、北京海关、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召开“京津冀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新闻发布会,展示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工作成效。
  会上,北京市发改委营商环境政策处处长张腾表示,自9月28日,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专题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以来,三地营商环境协同工作从协议协作进入到融合落实的新阶段。2022年9月,三地签署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提出5方面86项改革任务。在三地各部门的推动下,在区域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和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成效初显。
  跨区登记更便利
  发布会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副处长张丽艳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度合作,先后签订多项协议、备忘录,建立了常态工作机制,实现企业登记领域信息共享。目前来看,“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登记业务更加统一规范、三地企业跨区域登记更加便利、试点地区登记机关合作更加紧密”。
  “首先,京津冀三地签订《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商事制度领域合作框架协议》,这为三地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张丽艳介绍说,该协议明确京津冀三地企业登记机关在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深度充分合作,共同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政策流程协同一致,全面清理对企业跨区域经营、迁移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和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
  同时,就京津冀三地通过签署《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三地企业登记注册工作协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将上述《框架协议》落实落细,并在此基础上,三地经联合会签印发《京津冀优化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登记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协同办理机制,简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手续,实现迁入、迁出调档和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登记“一窗受理、同步审核、限时办结”。
  以《备忘录》为指引,完善合作机制,支持试点区域先行先试。据悉,京津冀三地登记机关在原有微信群方式搭建三地登记部门沟通协调平台的基础上,定期以协作简报或召开线上会议的形式,互相通报协作工作情况。同时,加强信息化沟通和技术协作,支持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雄安新区、北三县,天津市河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试点地区(区域)先行先试,开展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
  “此外,还明确了”统一规范企业登记服务、推动京津冀认证数据共享互认、持续推进企业退出便利化“三项任务,多措并举优化协作方式。”张丽艳表示。
  “区域通办”迅速发展
  政府服务领域,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统筹安排下,京津冀政务服务部门共同签订了《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政务服务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京津政务服务部门共同参与签订了《民生和社会服务协同合作协议》,这为持续深化合作绘制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通过不懈努力,三地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具体来看,首先,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迅速发展。“省(市)级层面,京津冀先后推出了4批共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包含涉企经营、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民生保障等4个领域,企业群众在三地自贸试验区乃至更大地域范围办事,实现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相互推出234项‘区域通办’事项;推出235项自助终端办理事项;梳理电子证照共享清单,北京120类、天津95类、河北114类;三地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开设‘跨省通办’专区,建设异地办事代收代办服务的远程视频会商系统。”该负责人说。
  地区层面也多有合作,北京城市副中心立足地缘优势,与廊坊北三县打造“区域通办”云窗口,开启“区域通办”2.0版服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创新优势,多次举办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高峰论坛,发布审批服务改革创新举措115项;北京市其他区也立足功能定位和工作实际,与津冀相关地区加强“区域通办”合作。
  其次,三地资质资格互认取得初步成效。据悉,经过充分研究沟通,反复“对标对表”,三地政务服务部门共同公布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涉及京津冀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14个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建筑、测绘、工程等50个类别的从业资质资格,明确直接生效、备案生效、认定生效等3种规范办理方式,广泛告知办事企业,进一步降低企业群众跨区域办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此外,北京和雄安新区政务协同进一步聚焦、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范围不断扩大、12345市民热线协同持续推进以及中介服务信息共享不断“扩容”。
  据悉,共同研究制定的《推进“北京+雄安”政务服务同城化实施方案》,加强政务数据共享运用,紧紧围绕疏解企、事业单位人员及子女的教育、医疗、住房、薪酬、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需求,提供政务服务保障。
  跨境贸易协同开放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商务、口岸、海关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口岸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主要推进了机制、政策、监管、平台、服务和信息六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监管协同上,一是积极推进“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改革试点,完善“直提”“直装”联动运作机制,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快车道”。据悉,2023年上半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港“直提”“直装”率分别达到25.46%和15.56%。河北企业在天津港“直提”“直装”率分别达到23.68%和16.31%;二是共同推进区域通关保通保畅机制;三是共同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通关服务保障。例如,冬奥期间,共监管涉奥航班1048架次,人员4.36万人次,验放冬奥物资1339票,价值35.27亿元。
  在推进平台协同上,一方面,京津冀‘单一窗口’实现用户体系互认,三地企业可使用标准版账号登录京津冀任何一地“单一窗口”,使用三地特色功能;另一方面,推动通关物流信息共享。例如,天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天津港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合作,目前已共享11个进出口关键节点信息,并应用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港口物流动态查询服务。
  此外,在推进服务协同上,主要是推动港口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空港协同发展和多式联运取得新进展。
  会上,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海关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携手推进区域口岸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区域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对京津冀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京津冀实现进出口3.69万亿元,增长0.9%,在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中增速最快,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2%。
  据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着力营造区域便利贸易环境,在监管协同上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构建京津冀一体化海关全业务监管体系。据悉,建立“一关牵头、两关协同”的企业信用联合认证模式,完成7家企业跨行政区联合认证。共同建立三关保通保畅协调工作机制,强化跨关区通关疑难问题、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发布由257家重点企业组成的“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名单”,全力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另一方面,构建京津冀全方位立体式物流通道。”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化智慧海关建设,积极推进国内领先的“双枢纽”空港综合服务平台立项,搭建“双枢纽”海关辅助监管系统,实现航空口岸“通关+物流”全链条数据共享。推动北京双机场协同作业监管模式落地实施,支持货物通过“卡车航班”在京津冀“三地四场”间常态化运营,助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助力海港口岸集群化发展,充分利用津冀港口集群资源,高质量推进“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业务上规模,联合北京CBD管委会建设“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支持企业共享港口智慧物流模式改革成果。支持京津冀区域“公铁”“海铁”“海空”等多式联运发展,助力开辟区域组货、区域集货模式的陆运班列新通道。
  “下一步,我们将与三地相关部门密切对接,加强联动,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着力推动三地资源共享、互认互通、同事同标、高效协作、协同开放,为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腾说。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京津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企业便利化再提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