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粤港“跨境通办”合作加速 “数字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最新信息

南财快评|粤港“跨境通办”合作加速 “数字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3-11-03 21:51:00
11月2日下午,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成果发布会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举行,两地多项跨境通办成果集中发布。发布会上,粤港双方代表签署了《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标志数字湾区建设迈入新阶段。
  粤港双方通过发布“跨境通办”事项清单、统一跨境服务形象标识、互设“跨境通办”服务专窗、推动线上“一网通办”、创新政务服务合作模式等形式,加快推进粤港政务“跨境通办”。
  粤港政务“跨境通办”是广东深入推动“湾区通”工程,助力“数字湾区”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粤港政务服务互联互通,便利粤港企业群众跨境办事创业,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数字化全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推动大湾区贯彻制度型开放,构建区域共同市场,促进粤港民心相融互通夯实基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粤港“跨境通办”提速 “数字湾区”建设走深走实
  “数字湾区”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牵引和支撑作用,加快粤港澳三地数字化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推动形成高效联通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成果发布会及《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可以管窥数字湾区建设取得的四大突破。
  一是以身份信息互认铸造跨境政务办理基石。长期以来,粤港两地身份信息难以互认。为办理内地政务,香港居民需注册独立的内地账号并重新录入信息,不仅耗时耗力,增加政府政务成本,也体现两地民众的“区别待遇”。通过将香港“智方便”系统与广东政务身份认证系统对接,广东率先在国内实现跨境在线身份认证。今后,香港居民打开广东政务服务网或粤省事APP,使用“智方便”完成身份认证,即可轻松办理内地政务事项。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求学、就业、创业需求日盛,身份信息互认将大幅提升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享受高品质政务的便捷性与获得感,持续推动深度融湾。
  二是以公证文书共用协力破除跨境经贸壁垒。各类文书公证互认尚未在粤港普及,公证繁琐且耗时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额外负担。当前,东莞已率先试点港资企业登记公证文书跨境共用,企业在香港完成文书公证,即可在内地实现网上查阅。在莞港资企业通过网上注册,一小时内便可完成申请。公证文书跨境共用是优化大湾区营商环境、畅通跨境要素流动的关键尝试。若检验可行,则可进一步推广至企业运作“全周期”,甚至可推广至个人专业服务领域,在两地树立互认的实践案例,带动粤港商事规则对接与机制衔接。
  三是以标准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布会上,粤港政府提出“共同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跨境通办专区”,标志着数字湾区建设从粤方主推进入到粤港深度协同阶段。发布会的前几天,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也做了积极表态,特区政府将与广东省政府积极协作“数字湾区”,促进两地政务“跨境通办”。“跨境通办”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重要支撑,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跨境通办”则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
  四是以新一代数字技术拉近粤港民众民心。近年来,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深刻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加速“数字化”。数字政务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显著提升了政府政务服务效能与治理能力,同时其不受时空约束和限制的特性,有助于破除大湾区城市间传统的时空障碍,拓宽其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及影响力,进一步淡化与模糊城市界限。在港澳地区放置“粤智助”政务自助机,以及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置“跨境通办”窗口及港澳自助机,均是数字技术发挥融通效能,破除地理空间约束的典型案例。这种在“家门口”享受政务服务的体验,真正让大湾区建设落到实处,让普通民众可及可感。
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打造湾区一体化生活圈
  “数字湾区”建设是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便利大湾区群众生活办事、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展望未来,高质量推进“数字湾区”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便利化水平,夯实规则衔接成果。根据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面向大湾区发布的调研问卷结果,大湾区居民对“数字湾区”未来发展建议主要集中在信息共享、智能审批、湾区通办等领域。目前,“跨境通办”已支持54项审批事项,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也已在诸多领域取得一定成效,未来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如跨境信贷、职业资格互认等衔接事项办理的便捷性,进一步减轻三地差异的可感度。
  二是打造湾区信息共享平台,助力湾区生活圈融合。据调研,港澳居民对内地信息不了解、缺乏统一平台获取权威可靠资讯,是目前港澳居民前往内地生活就业的主要堵点。这一方面说明港澳居民和内地在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相当大的信息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港澳居民对信息化手段接受度较高,“数字湾区”建设大有可为,未来可在资讯、求职、反馈求助、咨询、法律、科研等领域打造湾区信息共享平台。
  三是健全数据跨境流通机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需明确的是,目前的“跨境通办”方式,其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在不跨境传输数据的前提下实现信息互认。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促进两地交流、推动“数字湾区”建设的现实选择,然而也存在覆盖面窄、灵活性弱等局限性。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数据跨境流通方式,才能真正有助于两地数据要素的安全有序流通,为大湾区群众及企业往来与交流“解绑”,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今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签署《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各方将在国家数据跨境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规则。内地与港澳关于数据跨境法规差别较大,“数字湾区”建设可从小切口进行试点,如探索公共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完善三地政府信息协同公开的制度与机制,推动“开放广东”与香港资料一线通、澳门数据开放平台协同,探索跨境数据流通“白名单”制度等。
  四是进一步探索数字身份互认,打造互联互通的湾区数字生态圈。可信的数字身份不仅是数字政府顺利运转、数字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欧盟推出的电子身份eID应用领域广泛,不仅在一些电子政务中实现跨境互认,如作为欧洲旅行证件适用及跨国享受公共服务,还可应用在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欧盟单一数字市场的建设。未来,“数字湾区”可探索三地数字身份认证的互操作性及互认性,构建大湾区的数字空间身份管理体系,降低身份盗用、个人信息滥用的风险及三地往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推动经济、生活、治理等数字化转型,打造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字生态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南财快评|粤港“跨境通办”合作加速 “数字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